11月16日至17日,由我院主办的第一届中原经济学者论坛在郑州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我院院长耿明斋教授及国内知名的河南籍经济学专家学者共同召集,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80余位河南籍著名经济学专家学者与会,共同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在“第一届中原经济学者论坛”开幕式上,深圳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刘占军发表了题目为《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深圳人才创新环境对中心城市的借鉴意义》的主题演讲。
刘占军认为,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能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从这一点来说,郑州很牛,比深圳牛。因为任何一个地区,作为中心城市这个节点,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是引领性的作用,这点是大家的共识。
纵观全球、全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都在向“中心城市”集聚资源。就河南来说,开封、洛阳、商丘等都有可能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刘占军认为,一个所谓的中心城市能不能真正担当起中心城市的责任,这是核心问题。作为中心城市,核心的地方在于两个东西:第一,是各种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这是它核心的特征;第二,中心城市的产业向周边地区进行拓展,这是作为一个中心城市聚集资源所必然的。产业的扩展能够形成良好的产业扩展,有些在发展过程中尽管聚集了很大量资源,但是并没有形成对周边扩展的效应。后者就会带来城市周边的贫困化问题,比如广东。郑州现在还处在一个资源吸纳阶段,但郑州还没有真正体现出产业向外部扩张的能力,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比较有借鉴性的。比如借鉴北京,北京是全国的金融和科技中心,只从经济这个角度,一个是经济中心,一个是科技中心,这两个支撑了北京发展。另外就是上海、深圳,它们在聚集的同时对周边产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自身在整个要素不断聚集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产业的挤出效应,这种产业挤出效应可以说是外溢效应,也可以是带动效应,所以有的时候一个城市到底对周边是带动作用还是什么作用,扩展效应会急剧下降,产业外延效应也会急剧下降。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刘占军认为特区不特是一个必然趋势,不可能让所有资源一直让一个城市所拥有,而且已经是一种现实了,但是在这样一种特区不特趋势下,深圳发展势头依旧非常迅猛。2018年前三季度四大一线城市,只有深圳以8.1%实际增速领跑全国,而且深圳的增速是没有水分的增速。深圳的发展速度为什么这么快?为了找到原因,2016年深圳GDP首次超过广州时,他曾经和深圳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做过一个深圳财政收入的调查和分析,后来发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深圳GDP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去年以来,我们整个经济下行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所谓的下行趋势实际上一半是由于我们环保质量的提升要求所带来的,另外一半是因为我们GDP造假造不下去了。
深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增长潜力?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刘占军认为,主要是因为它的转型升级在持续地进行之中。从1981年到2017年,深圳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特区建立之初贸易推动阶段,贸易配额和双轨制造就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虚假繁荣;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大规模发展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驱动发展阶段,充分利用二元结构下率先建立的劳动力市场推动低成本制造和熟练工人积累特区繁荣;第三阶段是以富士康模式引领的90年代初期开始的规模化、集群化OEM代工模式的兴起;第四阶段是发韧于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开始确立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政策,产业结构逐步由传统产业为主导转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由刘易斯拐点转向罗默阶段;第五阶段是起步于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成气候的互联网技术公司快速崛起,与已经发达起来的通讯技术公司一道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新引擎;第六阶段是与互联网技术一并成长,2010年以来大行其道的数字革命、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深圳新时代主导产业。
这个转换的能力来自于什么地方?首先来自于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最典型的6个90%,在深圳研发投入上现在已经高于国际水平。原来深圳最大的短板是基础研究,在这些年来正在得到进一步的补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趋势?刘占军认为,产业成长逻辑在企业的升级换代,企业的升级换代逻辑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个人才的激励机制有四个方面可能是重要的:一是自由开放的人才市场和相对包容的身份转化机制;二是持之以恒不断升级的高端人才激励机制;三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四是深圳在持续深化的产业分工体系。
最后,刘占军认为,深圳市政府在这个过程做了两件事:第一,政策上顺势而为;第二,只补短板。
(2018年11月18日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中原经济学者论坛会议内容持续更新中。)